西迁精神,是一代代交大人的精神支柱,体育中心(时称体育教研组)李榕基教授夫妻二人65年前离开故乡随校西迁,为了建设西北,他们将家安在这里,不言后悔。正是秉持着先国后家的信念,二人将思乡之情化为报国之志,和所有的西迁前辈一起,李榕基在西安交大体育事业的建设征途中披荆斩棘,拓路踏歌。

从助教到教授,下过乡,支援过工厂,李榕基教授荣誉满满,“最满意教师”“先进个人”“优秀裁判”“省级优秀教师”“篮球国家裁判”等等,回首西迁65年,老先生形容自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在庆祝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暨西迁65周年之际,李榕基夫妇接受了体育中心和学校通讯社专访,回忆西迁往事,寄语学校发展。

体育中心西迁教授李榕基(右二)及妻子王照瑚(左二)接受专访

服从组织,听党的话

“我是1956年8月15号第一批坐着火车从上海来西安的”,李榕基教授目光炯炯有神,谈吐间依稀还可以听到南方口音。对于今年已90岁高龄的他来说,65年前的那段记忆至今历历在目。

在上海时,李榕基因为其篮球裁判的身份而出名。“黄浦江的农民都认得我,”李榕基回忆,走在街上总有人能认出他来,说他是交大的,是“那个篮球裁判”。接到西迁的通知后,李榕基和妻子就毅然响应党和学校的号召,坐上了西迁的列车。大女儿刚满一岁就被留在了上海奶奶家,李榕基的妻子王照瑚笑着说女儿成了‘留守儿童’。夫妻二人认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听党的话、服从组织是应该做的,“私人问题不算问题,只要是党的指示,我们二话不说,立即执行”。

1959年的西安交通大学田径场

半个世纪前的西安交通并不发达,车一旦在路上坏了,甚至需要乘客下来一起推。一下雨学校土地就变得泥泞,如果有课,李榕基和同事们就在草棚大礼堂中铺一些垫子,给学生上课。即使刚到西安条件艰苦,李榕基夫妇还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现在,李榕基一家都扎根在西安,当年从上海只身来到西安的年轻体育教师夫妇,已经在这里子孙绕膝。“我敢说,我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党。”李榕基动容地说。

重视体育是交大传统

回想初来西安时学校的体育工作,李榕基第一个想到的是彭康老校长。在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受重视,以往体育教师组织运动队学生训练时,彭康校长经常到场亲自观看,李榕基提到,刚到西安时每个班每周都要出早操,参加课外活动,还要打卡,这些都是群众活动的一部分。“重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体质发展一直是交大的传统,直到现在,我们的领导还是非常重视体育。”李榕基说。

1965年彭康校长与校篮球队在华清池合影

交大刚迁校时,体育中心(时称体育教研组)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年轻老师新入职后,会有老教师随堂看课,每个老师每周都要写教案,写完后都要挂在教研组;老师们还需集体备课,统一进度。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使得学校体育教学更加严谨,对每个老师的个人能力也是一种提升。了解到现在体育中心仍在延续这个传统时,李榕基欣慰地点了点头。

65年间,交大不仅给热爱体育的学生提供平台,也给了体育教师很多的机会。学校鼓励老师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竞赛,去锻炼和提高相应的能力。如今,学校拥有3名国际级裁判、20名国家级裁判,学生也在全国各项体育比赛中摘金夺银。“我们这个传统是很好的,去比赛也是为交大争光,给我们共同的集体荣誉。”李榕基表示。

强身健体,为国争光

今年90岁的李榕基老教授不仅身体状态很好,思维也十分敏捷。见到体育中心的张秋君老师,他马上问起了之前自己在学校时的同事和后辈。还有一件老先生关注的事,就是什么时候开运动会。

得知第58届校运会即将在4月23日召开时,李榕基十分开心。去年因为疫情原因,运动会不得不取消,现在学校各方面体育活动都在恢复和开展。老先生非常赞同学校举办的各项创新体育活动,他还念念不忘体育中心荣誉墙上摆放的各种奖杯奖牌,他希望体育中心能越来越好,墙上的奖杯越来越多。

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校运会开幕式

在运动会来临之际,李榕基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多运动,但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也不能忘记保护好自己,做好疫情防护。他坚信,未来属于年轻人,青年们应该为自己的目标、为国家和学校的荣誉而努力奋斗,“交大人要有交大人的样子,”李榕基说,“要勇敢向前,不能停滞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