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心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体育中心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做到开足开齐体育课。

我校本科生体育必修课开设两年,128学时,2学分,学生在进校第一、第二学年分四学期完成,每学期32学时,0.5学分;目标教学课32学时,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体育选修课。2019-2020学年共开设体育必修课程26门,体育选修课16门。课堂教学规模:共计936个教学班,29952学时。

1.本科体育必修课教学总计:26432学时。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407班,约9747学生,13024学时;

2019-2020学年第2学期:419班,约9925学生,13408学时;

2.本科体育选修课教学总计:2752学时。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38班,约1114学生,1216学时;2019-2020学年第2学期:48班,约1074学生,1536学时;

3.本科太极拳目标教学总计:768学时。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12班,约2563学生,384学时;2019-2020学年第2学期:12班,约1983学生,384学时;

4.《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总计:2243学时。

2019-2020学年第1学期:724班,约17377学生,1086学时;2019-2020学年第2学期:771班,约18508学生,1157学时;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条件。

1.师资数量、队伍结构、生师比。体育中心现有教师76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9人,讲师19人,助教3人。共有博士7名,在读博士7名,新引进教师1名,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教师平均年龄41.12岁,30岁以下7人,30-39岁7人,40-49岁26人,50-59岁32人,60岁以上4人。

2.教师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情况。

体育中心所有教师均主讲本科生《大学体育》课程,所有教授均承担本科生课程。

(二)教学条件。

1.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49.78万元,教学经费5.26万元,共计55.04万元,所有经费用于采购教具、教学设备、器材等。

2.其他特色教学条件。

(1)群体活动体系:体育中心建立了“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群体竞赛为主线、体育社团为纽带、主动参与为目的”的“四位一体”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模式,着力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过程。

(2)学生体育竞赛平台:积极落实“四个一百”育人计划,形成“月月有校级、周周有院级、天天有班级”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其中举办校级学生体育比赛54项,累计参与人次约38500人次。

(3)学生社团和阳光运动队平台:持续为41个校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指导,并依托体育社团成立了多支普通生代表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武术队2019全国锦标赛获6金2银7铜(历史最好成绩);网球队首次斩获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新建少数民族舞龙队,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三等奖。

(4)课外训练营:加强课内课外的衔接,2019年共开设9个类型、78个学生课外体育训练营,分层次帮助学生通过强化练习和辅导,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并联合书院开展体育朋辈课程。

(5)裁判员培训基地:积极推进校园裁判员培训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业之余掌握更多技能。2019年获批西安市校园羽毛球裁判员培训基地;目前已有的篮球、足球、羽毛球裁判员培训基地,2019共完成陕西省、西安市校园裁判培训班9期,我校近400名学子参加培训。

3.实践教学条件。

现有的教学场馆、设备、信息资源全部用于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利用率达100%。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情况。

体育中心于2019年对课程进行改革,将必修课Ⅰ、Ⅱ、Ⅲ、Ⅳ所对应的体育专项课设置为难度递进关系(Ⅰ和Ⅱ为基础、Ⅲ和Ⅳ为提高),并实行一、二年级打通选课,部分专项打通性别选课,完善分层次授课,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选课需求。

(二)课程与教材情况。

1.积极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和“金课”建设,组织教师申报校级名课程16项,立项13项;其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锻炼方法”和“三人制篮球”均已顺利上线并完成两轮选课;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艺术体操、健美操等11门线下及混合课程也成功立项。

2.加强线上课程建设,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疫情发生后,体育中心积极倡导“运动防疫,主动健康”的体育课程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和集思广益,快速调整体育课教学思路,重新制定了教学方案,确定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返校前所有课程均在思源学堂上进行,共在思源学堂开课471个班,13018人在线上课。

3.重视教材建设,2019年度出版教材三部:《三人制篮球》、《科学健身方法》、《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与实践》;2020年共计申报十四五规划教材5项,成功立项重点教材3部,一般教材1部。

(三)名师培育情况。

体育中心加大教师培育力度,分层次规划教师成长“路线图”。为新入职教师指定有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为指导老师,全程负责新教师师德师风、教案撰写、试讲试教等方面工作,新教师的成长与指导老师的考核评优挂钩,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向合格体育教师的转变;对30岁以下的讲师,按照授课专项加入相关的教学团队,利用团队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培养,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对30岁以上的讲师多压担子,鼓励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竞赛,多途径提升教学水平;对副教授以上教师,要求他们既要搞好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也要向各级各类名师看齐,抓好科研创新,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

体育中心教师在2019年以综合分第1名获首届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校园足球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竞训指导组)一等奖1项。获第五届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奖数位列第一。年度内有5名教师获得校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共计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23项,成功立项13项;《基于APP的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政策态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改革研究》等6项获得校级重点项目;《从生理学角度探索运动处方在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证研究》、《大学生网球教学循环(伙伴)练习新方法研究》等6项获得校级一般项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健身处方”教学模式在健美课中的应用研究》课程在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中获得立项。申报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申报在线课程设计优秀案例课程5项,申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2项,申报工程坊教改项目7项,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立项6项。

(五)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学院建设情况。

体育中心认真领会《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精神,贯彻《方案》要求,围绕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这一核心任务,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课程“四位一体”检查评价机制,综合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适应教学形势变化,完成我校《大学体育改革方案》制定,并重新修订了《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更加严格规范。

2.积极改革创新。

(1)改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规范,对原有的以班级为单位、随堂测试身体素质的模式进行改革,按学生所在年级和校区,利用周末实行统一测试,学生在一个单元内连续完成所有规定项目的测试,整个过程连贯有序、规范统一、标准一致。

(2)进行体育目标教学改革,在原有的24式简化太极拳基础上,增加了游泳、长跑两个目标教学项目,在校期间通过其中一项考核,达到标准与要求,方能毕业,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运动选择方案。

(3)搞好疫情期间教学改革,疫情防控期间,体育中心把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要求,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实施方案》,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创新形式、因材施教,体育课程全部进行线上教学,初步形成了教师居家授课、学生学习锻炼的体育线上教学模式。

3.强化课程思政。

体育中心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行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始终,通过“强体魄促健康、树品行益心智、持毅力葆恒心”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运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意志历练过程中,以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奋斗拼搏、为国争光典型事例弘扬“四面旗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4.逐步推进数字体育。

(1)组织设计、开发了集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管理系统“西交体育”APP,初步实现了我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完成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全部数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平台数据对接;同时完成四个年级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形成学生测试成绩数据库管理,并按时上报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国家数据库。

(2)统筹调配众多优秀教师录制“西安交通大学居家健身系列教程”(共5期)面向社会发布,其中包括健美操、篮球、田径、武术等项目的世界冠军和运动健将,带动全体交大师生校友乃至全社会坚持锻炼,不断提高抵抗疾病能力,为抗击疫情贡献交大体育人的力量。

四、教学质量保障

(一)规章制度及行政监督情况。

1.2019-2020学年,体育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了10余次教学工作的会议,体育中心领导检查课程教学67人次,集体备课和教学法活动32次,教学公开课及评课活动6次,制定各门课程教学进度110份,新教师资格认定4人。

2.目前体育中心相关政策措施:“西安交通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规范”,“西安交通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关于雨、雪天体育课程教学安排的规定”,“体育课程教师请假办法等”。

3.从学校督导组和体育部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教学态度端正,工作兢兢业业,能够认真贯彻教书育人根本宗旨,教学环节把握得当。

(二)院系督导制度建设情况。

体育中心领导班子严格落实领导听课要求,所有院级和中层领导都带头听课检查,利用看课听课时机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形式,检查教师的教案撰写和教学进度落实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运动强度进行了点评。研究了暂不能回国进行线下上课和考核的留学生班级考核形式和考核项目,对部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提出了具体改进要求。共收回领导看课教学评价表67份,所有领导均完成2次以上看课。为加强对日常教学活动的监督,体育中心聘请3名教授为中心层级的督导专家,主要参与新教师的教学督导、所有体育教学活动的随机检查督导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五、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两个学期的本科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中心领导、督导专家、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针对所有教学环节的全面监控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看课,发现我校体育课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主动,课堂纪律良好,教学秩序井然,学生练习兴趣浓厚。在本科教学质量检查中,大面积抽查统计体育课学生到课率为98.92%,迟到率为0.45%,总体来看学生上课出勤率很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校体育课的学风与教风。同时,通过“西交体育”APP的数据统计发现,学生课外锻炼出勤情况良好,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自觉完成课外跑操锻炼任务。

六、特色发展

(一)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以群体活动为牵引培养体育习惯。

1.强化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科学锻炼指导,调动校内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群体竞赛为主线、体育社团为纽带、主动参与为目的”的“四位一体”课外体育锻炼模式,完善“校、院、班”三级课外体育竞赛体系。

2.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相衔接。以制度建设和兴趣引导相结合,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巩固运动技能、强化方法掌握、保持锻炼频率,致力于提高兴趣、养成习惯、调节生活、增强体质。

(1)开展APP阳光体育校园长跑(设定完成目标次数)。

(2)设立课外体育专项训练营:开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等项目,每学期14周每次2学时。有针对性地提升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比赛和自主锻炼能力,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针对肥胖、体能弱、身心有不适的学生开设课外体能训练营,进行特殊指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改变现状,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完善校园传统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性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如校园马拉松、迷你马拉松、3V3校园路跑、3V3篮球校园选拔赛、U-run校园越野跑活动等。

3.加强体育社团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在群体活动中凝聚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荣誉感,锻炼组织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4.争取社会资源做大做强校内群众体育。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合作,以群众性体育为载体,联合搭建体育活动平台,共同举办体育赛事,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优势互补,借助社会力量开拓校园体育活动新局面。

(二)以运动竞赛为手段塑造品行。

1.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同步推进。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赛事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完善校园群体竞赛体系,构建竞赛层次与内容多元化格局,人人参与体育比赛,在比赛中领悟体育精神的真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上半年校级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因疫情未能开展,下半年开展了新生系列赛事,足球、篮球、排球秋季联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公开赛或挑战赛,校园越野赛、棋类比赛等多项校级传统体育竞赛活动。

2.普通运动队与高水平运动队协同发展。抓普及促提高,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示范引领,打造高水平运动队西交“品牌”,2-3个优势项目保持全国前八名,为学校争光。在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内发展代表队,加强训练指导,提升竞技水平,完善参赛评估机制,组建队伍参加省内和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在比赛中不畏艰险、团结拼搏、磨砺意志、永不言败,冲击更高目标,展现交大学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精神面貌。

(三)以教学研究为动力促进发展。

1.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促进。紧扣教学和训练中热点问题,开展实证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科学化、精准化,探索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新思路。

2.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结合。做好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同步发展,鼓励各个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服务教学与训练,不断提升质量与实效;用大数据分析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疑难,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以及体育育人功能上下功夫,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

(四)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强化体育服务。

1.主动服务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完善新的APP体育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精细化、规范化、个性化精准服务。

2.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完善APP场馆管理服务平台(兴庆校区、雁塔校区、创新港校区联动),做到收费标准、预约办法、管理制度等信息全公开、全透明,实现场馆预约状态实时查询,各场地终端使用状态实时显示。

3.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落实《西安交通大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二十条》文件精神,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广泛开展国民体质健康监测,为全校师生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积极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比赛,提升体育素养,强化健康意识,全面增进师生身心健康。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现有教师76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36人,平均年龄41.12岁,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师资队伍整体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十四五”期间将有17名教师年满60岁退休,现有13名教授退休6人、副教授退休11人,教师高级职称数量级的退休将对体育教学、学科建设等工作的稳步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十三五”期间新进教师主要以专业技能突出为主,复合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较少,造成体育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同时不少运动项目存在断层,尤其缺乏羽毛球、网球专业教师。

3.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能够在国家体育工作中有重大影响的人才匮乏,融入国家体育工作“主流”的能力相对较弱;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员较少, 拔尖人才不足,到国内国外进行交流、深造、访问的教师人数偏少,也影响到体育学科的发展。

4.专职管理人员职数不足,不能满足当前体育工作的需求,现有的管理职员工作任务较杂,工作负荷大,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心和个人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还需提升

1.学校体育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广大师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度和认知度还不高。

2.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没能真正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偏弱。

3.体育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目标要求不高,体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课堂思政缺少有力的抓手,课堂教学缺少强身体与学技术相统一的新理念、新手段和新方法;教育教学改革标志性的业绩不突出,省级教改立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少有建树。

(三)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推进缓慢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支撑,而我校“十三五”期间体育设施建设与改造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缓慢的五年,目前的现状对比全国同类院校和陕西“双一流”建设高校,除室内场地生均面积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有待改善:一是室外场地生均面积指标低、达不到教育部的基本标准;二是场馆配套设施不完整,不具备承担全国大学生体育单项赛事的条件,与我校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符,也影响到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三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标志性、影响力和承载功能定位不高,不能发挥区域领头羊的作用。

附表

表格1-2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教师数量

15

39

19

3

表格1-4专任教师年龄层次

年龄

20-30

30-40

40-50

50-60

60+

教师数量

7

7

26

32

4

表格2-1教师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首届全国高校足球教学与指导技能大赛

一等奖

1

2019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一等奖

2

2019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二等奖

1

2019年上半年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授课竞赛

二等奖

2

2019年上半年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授课竞赛

三等奖

4

表格2-2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教改项目

获批进展

基于APP的模式下,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已立项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已立项

我校本科生体育素质评价研究—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教学改革实效性探索

已立项

课内课外结合,实施大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已立项

基于政策态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改革研究

已立项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背景下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

已立项

高校体育实现德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已立项

基于“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 “健体课”课程改革

已立项

基于MOOC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我校部分体育必修课线上课程建设为例

已立项

大学生网球教学循环(伙伴)练习新方法研究

已立项

从生理学角度探索运动处方在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证研究

已立项

互联网+健美操课程课内外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已立项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的研究

已申报

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大学健美操课的应用研究

已申报

极限飞盘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已申报

网球世界排名系统在本科网球教学中

已申报

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已申报

高校“体育课+体育社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已申报

大学本科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已立项

小型比赛在本科网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已申报

高校体育课与体育社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已申报

小型比赛在本科网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已申报

大学网球教学循环(伙伴)练习法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已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