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等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新模式。
今年10月起,西安交通大学多部门协调配合,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的实践活动。期间,舞龙舞狮、射艺、武术和龙舟等四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吸引了9个书院的540名学生积极报名,共有3240人次参与项目锻炼。
 
 
创新载体形式,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关系和横向融合关系,具有很高的健身和艺术价值。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组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书院”的体验活动,探索并实践了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新模式。新模式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同学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截止12月6日,“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活动已收到241名参与学生递交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立足书院、聚焦集体项目,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书院制,先后成立了彭康书院、文治书院、宗濂书院、南洋书院、仲英书院、崇实书院、启德书院、励志书院、钱学森书院等9个本科生书院。书院是传承和弘扬交通大学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立足书院,将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与书院制相结合,发挥了书院综合平台功能和民族传统体育载体功能,使各民族学生参与-行动-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习练中,沉浸在民族团结实践教育情景之中。
体验活动聚焦舞龙舞狮和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集体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各族同学共同合作、共同锻炼,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圈将各民族同学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回族学生马小龙表示,他已经把舞龙舞狮协会当成自己的家,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训练、一起流汗、一起奋斗。维吾尔族学生亚森·买买提已经练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两年了,他说,他的数学基础较差,一起参加训练的小伙伴经常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种感觉很棒!
 
 
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为文化传承提供保障
 
西安交通大学在整个“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学生工作部、统战部负责方案策划和部门协调,体育中心负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活动组织,各书院负责学生的项目宣传和学生管理。在这一工作机制下,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工作人员积极宣传,学生们报名踊跃,仅用了3天的时间,各书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组织均已成立,并开展活动,为文化传承提供机制保障。
 
 
实施弹性练习制度,学生讲师挑大梁
 
高校学业压力大一直是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少的原因之一。2020年9月陕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基地落户西安交通大学。基地主要承担陕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任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开展以体育项目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基地根据学生的课业情况和作息特点,制定并实施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弹性练习制度,即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进行练习的管理制度。弹性练习制度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爱好民族传统体育、有志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希望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但这一制度需要解决由于多段练习时间带来的指导教师短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基地将舞龙舞狮、射艺、龙舟、武术协会的部分骨干学生组织起来,经选拔-培训-考核后,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学生讲师团”。在统一管理下,学生讲师在弹性练习制度下挑起了技术培训的大梁,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同学进行技术指导,在“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进书院”活动是西安交通大学“浸润式”实践教育系列活动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将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参加群体、实践学习的覆盖面,为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